“峨眉天下秀”,古今同誉
在全国各大名山中有它丰采独具的雄秀美
在这里
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协调和谐相互辉映
给人以美的感受
今天一起来讲讲峨眉山大峨石刻
大峨石刻地处神水阁
为峨眉山一大碑刻景观
它是全山碑刻艺术的典型代表之一
神水阁,又名圣水阁。传为明代巡抚吴用先的山中住宅。万历末年改宅为庵,清初又易庵为寺,皆因寺前有神水池而得名。年久失修。1987年起尼众开始重建,现已成为一精巧寺庙。寺门“神水阁”横匾为前峨眉山佛教协会副会长圣湘书。一联曰:“圣水暗通阿耨润;智者远入玉泉清。”
阁前岩石下,一汪清泉,古称玉液泉。泉水味甘清冽,终年不涸,古人习称“神水池”或“圣水池”。原阁前竖有“峨眉山第一泉”碑(早废)。两侧建石栏围护,恰似神水阁景区的“神眼”。20世纪80年代初,经有关专家和部门化验鉴定,实为优质泉水。
历代名贤高士游览到此,多有题记。明末胡世安在《登峨山道里记》文中描述道:“下观水穴中,声汨汨自上春下,透前大石底而出。池中沙水晶莹,内贮圜石一块,形岩磨轴,脉理旋转,宛然图中太极分两仪像。池水前溢,终年不竭,才数武,便渗去,从无涧路,莫知所去。”清康熙年间,四川提学江皋在《游峨眉山记》文里叙述其感受:“临桥一池,清冷澄碧,大石插池中……有小穴,注泉一勺,泉脉涓涓,透石底出,清响铿然,如戛琴瑟。坐池畔小亭,汲水饮之,寒沁心脾,尘氛尽涤矣。”以神水池为中心,在周围组成古朴幽深的大峨碑林。
神水池背靠一石,名大峨石。大峨石旁,即唐代太常博士仲子陵读书处。仲氏,峨眉县人,有峨眉山《幽兰赋》等著作传世(文见本志《艺文》篇)。大峨石壁上,竹丛掩映,从上至下镌刻有“福寿”“大峨”“神水”六字,字体各殊,字径均约1米。草书“福寿”字,笔走龙蛇,呼应连贯,酣畅淋漓,回味无穷,所谓“‘福’字状白鹤踏芝田,‘寿’字状青龙蟠玉柱”,传为宋代自号峨眉真人的陈抟所书。中央为行书“大峨”字,相传出自唐代吕纯阳的手笔,字体高古雄浑,奇逸飞动。吕纯阳,名岩,道家尊称为吕祖,他就是演化成神话故事《八仙过海》中的吕洞宾。大峨石也因他的题字而得名。楷书“神水”字,为明代佥都御史眉山张景贤书,笔法精致,结体严正。此一处题刻,不仅集唐宋明三个时代人的三种字体,各具风格,而且对景区是画龙点晴之笔,加深了景区自然山水的意趣和韵味。
近旁岩壁上,有清康熙三年(公元1664年)五月夹江县知事三原王世魁书“水啸山空”,以及“漱流枕石”“浴衷”等题刻,皆以“水”点明景区的主题。还有传为苏轼所书的“云外流春”四字,运笔潇洒纵横,自成一体。
从神水池下行约20米的游山道旁,岩壁青苔覆盖,上面的题刻文字虽年久漫灭,仍能隐约可见的有:明正德年间“嘉定七贤”张风羾、章寓之、王宣、安磐、徐文华、程启充、彭妆实等于正德庚辰年(公元1520年)季夏六日的题刻诗文多则。另有榜书:“‘玉液泉’,王敕书”;“‘开阔奇观’,万历辛□□闽人旭东郭日烜书”;“‘风谷’,南阳崔栋书”;“‘云根’,安磐书”等,字字工稳精巧。
明清时,阁前曾有明代四川督学郭子章书“灵陵太妙之天”六字,道劲浑厚,笔意似颜真卿。字高五尺,一字一碑,以廊覆盖,竖立在山路右侧。今废。
抗日战争时期,冯玉祥将军到峨眉山病休,在神水阁曾书有“还我河山”四大字,和给僧众撰联:“试思父母未生汝身体以前,本来面目是怎样?为问寇仇正灭我国家之际,列位师徒当如何?”其拳拳爱国之心,令人敬仰。普智和尚将“还我河山”刻石,立于神水阁前。惜今已不存。
池右一“神水通楚”石碑,系明天启六年(公元1626年)张廷试书刻,格外引人注目,它记载了一段宗教传说。据《峨眉伽蓝记》载:“智者大师,台宗元祖,尝住中峰寺,数游神水。后居荆门玉泉,定中,知玉泉、神水通源,思饮神水。见一老人自称龙王,愿为取水。师曰:‘钵盂、锡杖寄中峰寺,同与俱来,乃可信也。’于是龙王引水,浮钵杖出于玉泉洞口(或云此玉泉龙女事也)。”
明代杨慎在《神水》诗中也写道:
山僧言此泉,下与江陵通。智者昔说法,龙女为飞空。
夏冽冬复温,凡水焉可同。造物有至理,灵源难能穷。
离阁百步许有凤嘴石,据宋人王象之《舆地纪胜·楚狂接舆》引宋嘉定知府费士戣《歌凤台记》:楚狂接舆,避楚入蜀,隐居峨眉。宋元符三年(公元1100年)黄庭坚习静中峰寺时,以此石为接舆结庐处,始易名为歌凤台(见清乾隆丈雪通醉《大峨山志序》)。明嘉靖四十五年(公元1566年),周光稿于石上书刻“歌风台”三字。石上另有“为圣西来”四字,传明万历戊戍年(公元1598年)兵科给事张庆书刻。阁后一巨石上,刻有明嘉靖间云南按察司佥事高光书的“中和”二字。两处均系榜书,刚柔兼备,清晰可见。
神水阁背负黄帽山,后为宝掌峰,青巅重叠,苍林竹丛,蓝天映衬,份外清丽。游云如丝如絮,在山腰、林间萦绕,时上时下,飘荡飞翔。清代峨眉人饶桂阳在《大峨石》律诗中写得情真意切:“名胜日相亲,吾家在山下。譬如居宝所,得宝不论价。髫年走云峦,壮焉末曾谢。得奇讨穷幽,观变知元化。”
大峨石刻,把雕刻书法、诗文匾联、寺院建筑、掌故传说,以及山水风光溶于一炉,艺术美和自然美相映生辉,构成整体的和谐美。
来源|峨眉山博物馆
可靠股票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