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□蒋璟璟
近日,教育部办公厅印发通知,提出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,全面提升中小学生心理素质,促进健康成长。其中包括:严控书面作业总量,鼓励每周设置一天“无作业日”,规范考试管理,加强校外培训监管,有序推进中考改革,缓解考试升学焦虑。全面落实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,鼓励推行“课间15分钟”,保障学生充足睡眠时间,培养学生健康用网习惯,着力解决运动不够、睡眠不足、网络沉迷突出问题。(中新社)
中小学生心理健康,近年来越发得到重视。以往,也出台了与之相关的一系列举措,其核心指向,其实是“补全专业短板”,比如说配置校园心理辅导员、提供可及化的心理咨询和心理干预服务等等。诸如此类,都是旨在“解决问题”。但一个很显然的逻辑在于,如果产生问题的大环境不改变,那么所谓解决问题的专业能力再强大,最终也是于事无补。从治标到治本,保障中小学心理健康,最终还是要溯源,要回到那些让孩子们“不快乐”“压力大”的日常里,寻找答案。
教育部新近发布的“10条措施”,在某种意义上说,就是这样一份答案。如何让孩子们不焦虑、不扭曲?答案,出奇地简单。作业少、考试少、压力少,多玩、多动、多睡觉,大概率也就身心舒畅了。这样的答案,想必每个孩子都能发自内心地脱口而出,可偏偏就是学校做不到、家长不接受。而这一次,教育部的一纸通知,算是坚定地站在孩子一方,学生们的意愿和关切,更多被公共政策所吸纳,这是值得变化的新趋势。
其实,这10条措施里的很多条,此前在多地已有实践。比如说,“无作业日”“课间15分钟”“2小时体育活动”等,整体而言,收效良好且并未耽误学业。既有成功经验在前,自然要推而广之。这里面,所体现的,其实是一种科学的“负荷管理”思路。“学与玩”的时间划断、作业的负担调度进一步细化,甚至可以说开启了“微操作”的新阶段。理论上,这能更好平衡学生的状态,不至于倦怠,也不至于过耗。
当然,实务的“微操作”终究还是无法超越于规则的“大框架”,此次文件中,也再次提及,“有序推进中考改革,缓解考试升学焦虑”——这是否是保障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终极答案?我们拭目以待。
可靠股票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