民族与血统从来不是军人服从命令的唯一理由,但总有一些君主陷入迷信,认为自己是某个民族的“贵胄”,认为所有与自己同根同族的军人都应像年轻人一样,无条件听命,毫无顾虑地跟随自己,不与自己讨价还价。这种想法无疑是一个重大误判。在南北朝时期,甚至在元朝末年,几乎每个历史时期都能看到,胡人士兵为了利益,毫不犹豫地跟随汉族皇帝,反戈一击,屠杀自己的民族君主的历史场景。
第一个明确站出来说“跟我混,所有民族都有富贵享受”的君主,就是杨坚。杨坚在篡位夺取宇文家政权时,曾发出过一个极具吸引力的口号:“欲求富贵者,当相随来”。意思是,任何愿意追随他的人,无论是什么民族,只要加入他的队伍,都会享有荣华富贵。这句口号一经传出,立刻引起了广泛响应。窦炽、元谐、宇文述、豆卢勣、元亨、李询、于翼、宇文忻、贺娄子干、于义、达奚长儒等鲜卑猛将,纷纷抛开家族的历史和血统,毫不犹豫地加入杨坚的阵营,甚至积极参与杀戮本族的王爷和贵族。
展开剩余71%面对这些鲜卑大将,宇文家族提出让他们查看自己的户籍,但他们对此毫不在意,甚至有的直接将户籍扔到地上。元谐就是其中之一,他家族早在洛阳定居多年,已经不再把代北的鲜卑亲戚看作自己的亲人,尤其是他与杨坚早年便在汉人学校一同学习,私交深厚。于翼虽然是宇文泰的姑爷,但他参与杀害宇文家族的成员时,毫不手软,仿佛一个“赘婿得志”的典型,毫无同情之心。这些鲜卑将领虽然都曾接受过宇文泰的恩宠,但当面临杨坚这一拥有更大权力与财富的诱惑时,他们立即转投他阵营,毫不犹豫。
对于这些鲜卑大佬而言,忠诚与家族血统早已不是他们的首要考虑。在动荡不安的乱世中,许多人已经更换过多个君主,他们曾亲眼目睹宇文护(宇文泰的侄子)亲手杀死宇文泰的儿子,也曾看到宇文家族的亲家亲手屠戮他们的王族。这些人大多精通汉文化,早已不再是单纯的“胡人”,他们完全融入了汉人社会,成为了所谓的“政治动物”。例如,达奚长儒虽然名字中带有“儒”字,且因尽孝闻名,但他的生活作风与传统鲜卑人截然不同,更加接近汉人的生活方式。更让人气愤的是贺拔胜,这位敕勒人大将,竟然取了一个名号为“破胡”,并且公开喊出了“我要洋人”的口号,表示自己支持推翻胡人统治。
这些大佬们视政治利益为至高无上的追求,荣华富贵是他们最关注的目标,因此宇文家族的王爷和君主自然在这种局面下陷入了悲剧。北周时期,许多鲜卑人已经与汉人府兵混在一起,几乎没有了所谓的“胡人”意识。直到唐朝,鲜卑高门的后裔,甚至开始对西域出生的将领嗤之以鼻,将他们称为“胡人”。
这种情形在元末时期再度上演。蒙古大军在鼎盛时期横扫欧亚大陆,甚至远征东南亚与日本。然而,蒙古士兵在征战时,必须自备装备和粮草,而这种艰苦的自给自足模式,使得他们在征战过程中损失惨重,且回报甚少。尤其是当蒙古士兵被派往新疆等地驻守时,他们连抢掠的机会都没有,战争变得极其亏本。随着元朝末期的动荡,许多蒙古士兵也开始与汉人一样,发动起义,甚至出现了“脱欢卖弟媳”换取粮食的现象,蒙古士兵的经济压力可见一斑。
蒙古人早就知道,依靠这种几乎要让全家破产的方式作战,根本不划算。而朱元璋则借机推出吸纳蒙古士兵的政策,给他们提供固定的军饷和装备,不再让他们自己承担战斗成本。于是,越来越多的蒙古士兵加入了明朝军队。在明军攻入元大都时,城中的蒙古士兵几乎没有出战,只有科尔沁王爷带着少数死士迎战明军;在太原之战中,蒙古的豁鼻马直接带领明军袭击元军。
到了清朝,情况也没有好转。晚清时期,东北的满洲士兵纷纷起义。尽管这些士兵大多文化水平不高,但他们早已学会计算得失。当血缘与民族认同无法带来实际利益,甚至带来严重损失时,他们就会毫不犹豫地“用脚投票”,选择背叛原有的统治者,投向新的有利一方。
发布于:天津市可靠股票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