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人们提起盛唐时期的诗歌,脑海中第一个浮现的形象,往往是那个手持长剑、腰悬酒壶,被誉为“诗仙”或“谪仙”的李白。李白的名字几乎成了盛唐诗歌的代名词,光芒耀眼,难以忽视。
然而,除了李白之外,还有一位诗人长期被他的光环所掩盖,这就是被后人称为“大唐诗魔”的白居易。虽然白居易在生前并未得到广泛赞誉,但他死后却获得了极高的评价,许多后人甚至认为他的才华可以媲美李白和杜甫。
白居易并非出生于盛唐鼎盛时期,而是成长于盛唐余韵渐退的中唐阶段。这一历史背景,直接影响了他坎坷的命运和仕途的曲折。相比李白那个风华正茂的时代,白居易所处的时代更为动荡与复杂。
展开剩余77%为什么这位被称为“诗魔”的著名诗人,人生中多病多难,丧子之痛缠绕终身?为何在身患半身不遂时,还毅然遣散了府中的歌伎?甚至他临终留下的诗篇,意蕴深邃难解?这些问题都令人深思。
白居易出生于河南新郑,幼年时因战乱,父亲白季庚将他送往宿州符离避难。少年的他刻苦读书,终于进入仕途。但他的官场之路并非坦途,颠沛流离,命运多舛。其坎坷主要源于他刚直不阿的性格。
白居易与那些在朝中结党营私、阿谀奉承的臣子不同,他为人正直,一心为国家社稷着想,因此在朝廷中结交的朋友寥寥无几。那个时代的唐朝,虽已平定安史之乱,但藩镇割据问题日益严重,国势大不如前。
当时,左丞相武元衡奉诏前往藩镇平叛,淄青节度史李师道早已心怀叵测,派刺客在必经之路刺杀武元衡。刺杀发生在繁华街头,武元衡当场遇害,这一震惊朝野的大事,却让许多朝臣噤若寒蝉,惧怕李师道的势力。
彼时的白居易虽只是太子宫中的宫官,按理无权进谏皇帝,但他凭借正直之心,勇敢直言。令人意外的是,那些朝臣非但没有支持他,反而纷纷弹劾他,指责他越级进谏、擅自发言。
这不过是开始,接着他们又以“不孝”为由弹劾白居易。原来他的母亲曾在赏花时意外坠井身亡,白居易酷爱写春天花草的诗词,甚至有一首名为《新井》的诗,这成了政敌们攻击的把柄,指责他亵渎名教。
最终,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。在江州期间,他创作了传世名作《琵琶行》,为后世广为传诵。被贬后,他对天下的理想也由“兼善天下”转为“明哲保身”,但生活中也有一件让他欣慰的事情。
年过半百的白居易终于迎来了他唯一
发布于:天津市可靠股票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