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近期,有媒体爆料称,一处市场估价约200万元的房产,在某第三方拍卖平台上以150万元成交,其中出售方为银行。这一消息,让“银行直供房”走进了大家的视野。究竟什么是“银行直供房”,其背后是“捡漏”的机会还是隐藏的风险?

“银行直供房”,大多是银行不良贷款处置的产物。当企业或个人借款人无力偿还贷款时,银行通过司法程序收回作为抵押物的房产,完成债权剥离取得清晰产权,然后以房东身份直接出售或出租。记者在阿里资产交易平台-银行清仓板块看到,多家银行有挂牌出售、出租住宅以及店铺,还有部分债权的转让。银行工作人员告诉记者,该类房屋在出售前,银行与原房主已经协商一致,通过司法程序主动取得房产,相较于法拍房,此类房源的交易更类似商拍。杭州某银行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说:“它不是法拍,它是我们跟业主协商好了之后,然后挂到这个拍卖网上面的,通过我们银行去挂的,中间是没有什么纠纷的,业主都同意的,中间他也没有什么别的债务,我们跟他协商完之后,就走了一个简易的拍卖流程。”

在价格方面,以挂牌的两套杭州余杭区的住宅为例,记者在二手房交易平台查询发现,银行直供房的价格并没有明显的优势,有的甚至还高于部分二手房。有银行表示,挂牌价格参考了市场估值以及原房主的心理价位,如果第一次流拍,后续可能会下调价格。还有银行直言,已经有意向买家,挂牌只是为了看看价格是否还能再走高。杭州某银行工作人员告诉记者:“这个东西不是法拍,所以价格是我们双方协商定的,这个其实就当二手房在卖,所以(与二手房价格)差的是不大的。后面如果说第一轮不拍,我们也跟客户协商,到底是自己再去卖还是说我们再挂第二轮,第二轮适当降价。目前这个东西确定不了,因为买家有意愿出售,抵押人也是正常卖房子,只不过现在目前有人意向出价格,我们想看看有没有更高的人,可以出到更高。”

除了价格之外,银行直供房究竟“靠谱”吗?
律师告诉记者,相较于法拍房,银行直供房的风险要小很多,一方面银行会提前完成债券债务剥离,另一方面,该类房源产权清晰,交易方直接为银行。不过,针对长期租约、物业费是否拖欠等问题,还是建议购房者写进合同里,来规避可能的风险。浙江佑平律师事务所副主任俞起说:“他(银行)的这个交易买卖,银行是直接的一个当事人,而不是原来所谓的一个债权人,风险的一些防范,产权的一些确认银行实际上已经过了一手了,那么这点上,就从安全保障上是做了一道严格的把关。我认为就是这种模式交易下的话,消费者是有机会和有权利来直接跟银行进行相应的议价,然后把相应的一些约定写入到具体合同条款里去。那么通过这种合约的方式来保障自身的合法权利。”
近期部分银行加速直售房产的现象,主要受到两方面因素驱动。
一方面,银行旨在提升债权回收率。一位农商行贷后管理人员透露,传统处置路径从贷款违约到最终完成房产销售通常需耗时两年以上,而当前市场环境下周期可能进一步拉长。相比之下,直接销售房产能有效加快资金回收。目前多数银行采取双轨策略:部分资产沿用传统方式快速销账,另一部分则通过直售提升整体债权回收率。

开源证券研报显示,中报上市银行按揭不良整体上行,部分银行上升幅度超20bp,但由于按揭抵押品充足,同时利率调降亦大幅缓解居民端还款压力,降低了房贷客户违约概率,故当前按揭不良率绝对水平在各类零售贷款中仍最低,其风险仍处可控区间。中报上市银行个人经营贷不良整体呈上升趋势,部分银行上升幅度超30bp。
“但并非代表经营贷风险失控。”开源证券银行首席分析师刘呈祥认为,当前银行对于经营贷不良倾向于留存于表内,而非表外处置,故造成经营贷不良积累推升不良率。
另一方面,法拍市场遇冷促使银行转向直接处置。克而瑞研报显示,2025年6月,受季节性因素影响,法拍房供应规模3.2万套,创年内新高,成交3215套。6月挂拍法拍房平均起拍折价率为28.4%,环比下降0.5个百分点,为2025年以来第二低点;成交法拍房的平均折价率31.3%,环比下降1.2个百分点。
一名银行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,在法拍不奏效的情况下,也有银行会选择实物抵债,办理完产权过户后,再择机出售房产。
海量资讯、精准解读,尽在新浪财经APP
可靠股票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